登录    |    注册
鹿泉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新闻 > 政策

六部委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配套规划有关情况

来源:
时间:2020-10-21 11:47

9月27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水利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文物局,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配套规划”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冷志明、文化和旅游部政法司司长张永新、水利部河湖司副司长刘冬顺、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万军、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辛泸江共同出席,介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配套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就媒体关注的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总体思路、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进展、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点措施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50余家境内新闻媒体60余名记者参加了本场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实录

中宣部冷志明通报:

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情况和要求

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确定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19年7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1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指示谋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期间王沪宁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黄坤明、何立峰同志多次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建设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沿线省份,克服疫情影响有力有序推进工作落实。

二、工作的总体情况。

根据建设方案,中宣部牵头组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文旅部设立办公室,中宣部宣教局会同发改委、文旅部有关司局共同做好日常工作,工作中我们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突出整体规划设计,编制完成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四个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建设保护规划,指导沿线省份编制完成分省份规划建议稿。二是突出重点建设区带动,发挥重点建设区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三是突出重大项目引领,重点安排2020年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前协调指导地方上报16个标志性项目,分别给予资金支持。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做好各项工作。一要加强组织协调,尽快印发建设实施方案,并抓好贯彻落实。完成建设保护规划,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二要加强规划设计,突出项目谋划储备,做好与“十四五”规划衔接,确保尽快完成规划,推进重点建设区先行完成,其他相关省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三要加强督促检查,明确时间、进度、资源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加大督查力度,狠抓落实,有效推进工作开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欧晓理通报: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有关情况

为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文物局、水利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分别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四个专项规划,指导沿线8省市编制了8个地方专项规划,目前4个专项规划和8个地方实施规划已全部正式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四梁八柱”的规划体系已经形成,也意味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其中,四个专项规划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各专项领域工作的全局性、支撑性指引。

一是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灵魂,明确了大运河文化遗产全面系统保护的目标,坚持以文化和生态保护为引领,着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建设,提出了强化文化遗产依法保护、加大文物监督管理力度、改善文物保存保护状况、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增强遗产传承弘扬能力、加强国际国内宣传推广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二是以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为支撑,明确了大运河主要河段实现有水,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的目标,确定了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各河段河道管护重点,提出了改善水系资源条件、完善防护排涝保障功能、促进岸线保护和服务提升、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航运绿色发展、完善河道水系管护机制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三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为保障,明确了大运河沿线生态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将用水总量、水环境质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了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用途管制、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强化流域水污染防治、积极防范环境污染风险、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四是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关键,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将国家文化公园展示、资源开发、品牌标识等作为重点,提出了推出文化艺术精品力作、推进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培育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和系列品牌、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单个地方实施规划是各地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具体实施依据,既遵循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基本要求,对规划纲要、建设方案和四个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又立足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点,明确了各地的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建设目标、主要任务。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凝练和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推动系统性遗产保护,谋划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共建共治共享。

答记者问

中国水利报记者:

实现京杭大运河的河道有水对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请问水利部对于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是什么?

水利部河湖司副司长 刘冬顺:

实现京杭大运河河道有水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支撑,水利部高度重视,在编制完成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保护规划基础上,目前正在深入研究大运河实现有水的方案。京杭大运河的现状,黄河以南段常年有水,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目前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的沧州城区段和天津西青城区段现状是基本常年有水。南运河的其他河段,小运河目前基本处于干涸状态。

针对现状,基本思路是统筹本地水、城镇再生水、南水北调和引黄等工程调水,着力解决京杭大运河水源问题。同时多措并举,改善大运河水资源条件。一是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强化大运河沿线地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二是远近结合,推动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健全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体系。三是加快沿线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具体措施分两步考虑,近期,通过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为运河调水、引黄补水等途径,补充南运河河北段、小运河等河段的生态取水。远期,结合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解决南运河河北段小运河的有水问题。

中国文物报记者:

请问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具有哪些突出特点?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 辛泸江: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保护优先的原则,也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要求,规划提出开展资源调查、提升保护层级、推动保护立法、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规划体系等一系列保护要求,明确全面强化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任务,并根据大运河遗产类型丰富多彩的特点,如水工遗存、革命文物、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提出了分级分类保护利用措施。二是规划强化传承,提出了以水工遗存等重要大运河文物等各类文化遗产为主体,要构建大运河国家记忆体系,通过实施重要文物的保护修缮,展示和环境整治项目,建立一批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专题博物馆,并通过国家遗产线路串联六大文化高地,打造代表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店,实现遗产保护、文化教育、观光、休闲娱乐、科研攻关的有机结合。三是规划强调不仅仅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好,还要与大运河沿线特色景观风貌保护相结合,切实维护遗产本体的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规划里提出,要将大运河周边景观风貌作为保护对象,纳入保护范围,明确各地在保护区划内对景观风貌管控提出严格要求,细化相关开发建设活动的分类管理规定,并加强监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管控、整治。

红星新闻记者:

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思路和重点规划是什么?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 万军:

生态环境是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重要基础,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大运河文化带主轴为重点,着力推进生态功能系统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把大运河打造成山青水秀绿色宜居的美丽运河,规划设置了强化生态空间保护和用途管制,建设绿色廊道、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强化流域水污染防治,以及防范环境风险、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其中,在强化生态空间保护和用途管制方面,针对大运河有水河段两岸一公里滨河生态空间、两公里以内的核心监控区实施差异化的保护管理政策,引导大运河沿线的城市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推动形成区域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在维护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系统性方面,明确了推进滨河生态屏障、滨水生态空间、公共绿地和景观廊道建设以及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等任务,整体推进大运河的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在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方面,规划覆盖了林草、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和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预防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与环境风险防范,此外规划立足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需要,将强化源头预防、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与管理、加强生态环境执法机制与能力建设等,作为下一步大运河文化带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方向。

中国文化报记者:

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文化和旅游部政法司司长 张永新: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内在要求,中办、国办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传承规划纲要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等方面都特别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我理解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区性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据统计,大运河沿线水工遗产、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这些是大运河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是大运河文化的独特标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深厚根基。要充分发挥旅游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推广作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沿线八省市文化产业位居全国前列,日益成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以融合发展为导向进一步促进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叠加、优势互补,有利于提升大运河旅游独特内涵,彰显大运河独特魅力,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有利于促进沿线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组成,全长近3200公里,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沿线交通路网密集,产业体系完备,各类资源丰富。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抓手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将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形成更加有效的区域联动发展机制,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实现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

中国新闻社记者: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在的进展是什么情况?

欧晓理:


—— 不忘初心 智慧金融 ——
鹿泉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关于我们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声明
主办单位:石家庄市鹿泉区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 石家庄市鹿泉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承建单位:河北省惠信大数据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证书编码:冀ICP备20015977号 冀ICP备20015977号-1  Copyright © 2020-2030 www.hbjrpt.com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0311-82071775
石家庄市鹿泉区御园路99号